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今年球季結束後,王柏融決定結束5年旅日生涯,並加盟雄鷹隊,再度回到熟悉的總教練洪一中麾下。王柏融表示,真的很感謝岩本賢一在百忙之中飛來台灣,「前幾天他還在美國,真的很謝謝他這5年來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就像是我在日本的爸爸、父親。
」 王柏融從2019年開始效力日職日本火腿鬥士隊,背負著全台灣球迷的期待,期間歷經許多高低起伏,如今回到中職、效力雄鷹隊。」 台鋼雄鷹隊董事長王炯棻表示,這次與王柏融談妥3年複數年合約,總值3600萬元,包含固定薪資、激勵獎金,不過月薪不透露。火腿球團國際部長岩本賢一今日特別出席記者會,他表示,「恭喜王柏融選手加盟台鋼雄鷹隊,打從心底感謝他這5年選擇火腿隊,作為火腿的一員奮鬥。」 栗山英樹指出,對選手來說,要重新適應新環境、發揮實力是很需要時間的,「也許當時我還有更多可以幫助他的地方,雖然成果可能不如預期,但現在正式回到原點,是重新面對的時機,有機會我一定會飛去台灣找你。台鋼雄鷹隊今年8月就與樂天桃猿隊達成交易案,用林子偉與桃猿隊交易獲得王溢正、翁瑋均、藍寅倫,並且就王柏融契約權的轉讓達成協議。
」 王柏融從2019年開始旅日生涯,加入日職日本火腿鬥士隊,今年球季已經是他在日職打拚的第5個球季,雖然是以育成球員合約起步,但在7月底順利被轉為支配下正式球員,並在季後宣布離開火腿隊。」岩本賢一的感性致詞也讓王柏融忍不住落淚、頻頻拭淚。至於很多人不爽,那就通過抵制來告訴楊丞琳「我們不高興」。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故而許多經常在外演出的台灣藝人,想方設法弄一本他國護照以便通行,鄧麗君也是其中之一。能不能達到處罰的效果,由粉絲或者消費者通過市場機制來決定。猶記得當年消息傳出之後,各家媒體在官方控制之下可謂是對鄧麗君「口誅筆伐」,輿論是一面倒地斥責鄧麗君「不愛國」,卻沒有指出當年拿著中華民國護照要去外國有多困難,這種情況之下,鄧麗君只好到美國暫避風頭。
只不過官方的介入,卻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能以消費者抵制的市場機制來「教訓」楊丞琳? 楊丞琳在微博上有1457萬左右的粉絲,假設因為抵制令每個粉絲平均少買10元人民幣的楊丞琳相關產品,楊丞琳就會少了1.4億人民幣的收入,這個數字無論是哪個藝人都會感到痛、而且是無比的奇痛吧? 對比來說,楊丞琳之前在中國實境秀節目上曾經說「在台灣吃海鮮是奢侈的事」,因此惹火了不少台灣人,但是台灣民眾不會去舉報、官方單位更不可能介入,因為楊丞琳有其言論自由,所以雖然造成爭議但是並不違法。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但是當官的如果要反駁,也只能站在同等地位發言、最多上法院提告,不能拍板決定藝人或者任何公民的言論是否違法。話說1979年爆出了鄧麗君因為以印尼護照入境日本被拒的事件,那是台灣的中華民國護照很不受到歡迎的年代,不但辦理他國簽證是難上加難,出入境也得事先申請許可。©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至於通過市場機制抵制是否有效?被楊丞琳惹怒的中國網友應該要有信心,從歷次外商「辱華」事件看下來,每次不都是外商在抵制壓力之下乖乖低頭認錯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最出名的一個例子就是讓許多人懷念的鄧麗君|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精品咖啡引發國產咖啡種植的復興。可是有一種酸,入口後就不見了,不會殘留在嘴裡,像果汁的酸,喝下去這酸上舌後馬上往兩邊滑開,兩頰生津,花果香氣會停留在鼻尖,這是好的酸,我們叫acidity…(賴昱權 2015: 101-102)。
2000年後,業餘玩家的社交網絡轉戰實體咖啡通路,[8]在地的咖啡潮流漸趨多元(方思融 2016):有些店家致力於榨取出更濃郁的濃縮咖啡,[9]有些店家重新擁抱虹吸烹煮的單品黑咖啡(余知奇 2017)。[15]直到重視杯測審查、履歷追溯、價高質精、多樣少產的精品咖啡時代,台灣做為咖啡產地的可能性才被打開(韓懷宗 2015)。
[16] 二、品味技藝:上游農業與下游服務業之間的轉接器 無論從方思融(2016)對於台灣精品咖啡建制化的考察,或者韓懷宗(2015)對於國產咖啡的解釋,都指認出咖啡人與消費者、與咖啡農的互動正在轉譯精品咖啡給在地行動者,帶動文化消費與生產技術提升。國產咖啡競賽的常勝軍方政倫認為「杯測」是農友最需要的技能:「你至少要能分辨你這些豆子是水洗?是蜜處理?還是日曬?或者是新鮮的豆子?過季的豆子?或者他的海拔高中低?那個全部喝得出來。
表1:台灣咖啡種植面積、產量與單價。雖然日治時期以及美援時期,台灣皆曾有大規模種植咖啡的紀錄,卻因多暴雨、強風、颱風,加上隔年豐兇的作物特性,農民配合度低(李宛凌 2008)。精品咖啡帶動消費市場擴張。賴昱權就常常在店裡「主動告訴客人該怎麼品嘗咖啡」,他會強調店裡的咖啡有「酸甜感」,然後區分出好的酸味與不好的酸味: 酸有兩種,一種叫sour,像醋酸,一般人喝了會起雞皮疙瘩,帶刺激性,酸味充滿喉嚨,這是不好的酸,我也不愛這種尖銳的酸度。十年間,台灣的生豆進口重量成長翻倍,[11]咖啡館家數超過四千家,[12]成長速度超越其他飲料店。1992年到1996年,有些咖啡玩家開始在網路上交流,[7]當時已經引進諸如科學詮釋、淺焙、新鮮烘焙的咖啡等新觀點。
[10]緊隨而來的,是精品咖啡對於產地風土(terroir)的特殊風味追求,可表現花香、果酸的淺焙黑咖啡逐漸取得優勢(韓懷宗 2014)。根據韓懷宗(2015)的說法,國產咖啡種植復興的火種來自2009年「亙上實業」創辦人李高明參加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年度最佳咖啡賽(2009 Roasters Guild Coffee of the Year Competition,Coty),一舉奪下第十一名,成為第一個進入Coty金榜的亞洲咖啡產國,帶動國內的咖啡農將精品豆送至國外評分的熱潮,也吸引咖啡職人大量「下鄉」教育農友。
標榜只賣極淺焙酸咖啡的Coffee Sweet自2007年起逐漸點燃淺焙風氣,2011年,賴昱權創辦Café自然醒、吳則霖創辦Simple Kaffa,2013年,陳志煌創辦FikaFika(余知奇 2017),具備國際水準的咖啡師開始販售具備國際水準的文化產品,把餅做大。」 除了媒合偏好外,咖啡師也會利用訓練過的感知引導沖煮。
[4] Simple Kaffa連續在2019年、2020年蟬連BIG 7 TRAVEL網站票選出的全球最佳50間咖啡店冠軍。[13]消費者對於咖啡品質的重視改變了咖啡生豆產地進口比重,[14]也促使國產咖啡種植面積創下歷史新高。
溫羅汀自家烘焙(匿名)的正職良太會採用不同的文化構框來重塑消費者需求,他重構「苦味」的說法為「厚實」、「渾厚」,使用「果汁」來取代「酸味」:「我們的酸會帶有香氣的酸,可能像喝果汁,你就把他當果汁喝,你就不會覺得他酸。部分咖啡農開始吸收相關知識,甚至參與咖啡杯測的國際認證課程。雖然咖啡師的服務式教育未必每次都成功,[17]卻在推廣中打開市場,促使台灣在地的咖啡潮流從進口熟豆的日系甘苦或重焙義式轉向帶花香果酸的北歐淺焙,自烘店的遍地開花也促使精品咖啡品味百花齊放(韓懷宗 2016)。作為「下鄉」的咖啡師之一,Mojo Coffee的Scott在屏東產區的杯測交流中就說明:「不能有倉儲味,不能過季、不能有木質味這些東西,我要教我的農友去做辨識」(20230104田野筆記)。
文:高子壹(美國東北大學訪問學者)[1] 一、從杯子到豆子from cups to seeds 2014年,台北入選《BBC》全球六大咖啡城市,[2]許多人才驚覺台灣咖啡產業正在崛起,同年賴昱權就獲得世界盃烘豆賽冠軍,劉邦禹獲杯測賽冠軍,2016年,吳則霖拿下咖啡師大賽冠軍,[3]隨著台灣咖啡人短時間內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上游種植端與下游咖啡廳與也不遑多讓:2021年首次與卓越咖啡聯盟(Alliance of Coffee Excellence,ACE)合作舉辦的「典藏台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PCA, Private Collection Auction),創下競標平台史上單價與均價最高紀錄。一次,客人提出要求:「要淺烘焙,可是不要酸」,溫羅汀自家烘焙的正職月娥建議他點「薩爾瓦多」,提高沖煮溫度到85度(克數跟秒數不變),並延長浸泡時間以避免酸味過重。
[5]本土企業路易莎咖啡於2019年底在台展店數超越跨國龍頭星巴克,並且在2021年登錄興櫃,[6]顯見台灣精品咖啡產業不僅是小確幸,還能做成大生意,並且是從上游種植到下游零售均蓬勃發展的完整產業鏈。從上游種植端來說,咖啡師們進入產區,幫助農民實驗品種優化、田間管理以及處理法的相關技術。
加上內需市場小,美援結束後就不再鼓勵種植,咖啡農並未搭上大量生產的商業豆列車2000年後,業餘玩家的社交網絡轉戰實體咖啡通路,[8]在地的咖啡潮流漸趨多元(方思融 2016):有些店家致力於榨取出更濃郁的濃縮咖啡,[9]有些店家重新擁抱虹吸烹煮的單品黑咖啡(余知奇 2017)。
十年間,台灣的生豆進口重量成長翻倍,[11]咖啡館家數超過四千家,[12]成長速度超越其他飲料店。表1:台灣咖啡種植面積、產量與單價。雖然日治時期以及美援時期,台灣皆曾有大規模種植咖啡的紀錄,卻因多暴雨、強風、颱風,加上隔年豐兇的作物特性,農民配合度低(李宛凌 2008)。作為「下鄉」的咖啡師之一,Mojo Coffee的Scott在屏東產區的杯測交流中就說明:「不能有倉儲味,不能過季、不能有木質味這些東西,我要教我的農友去做辨識」(20230104田野筆記)。
[13]消費者對於咖啡品質的重視改變了咖啡生豆產地進口比重,[14]也促使國產咖啡種植面積創下歷史新高。[16] 二、品味技藝:上游農業與下游服務業之間的轉接器 無論從方思融(2016)對於台灣精品咖啡建制化的考察,或者韓懷宗(2015)對於國產咖啡的解釋,都指認出咖啡人與消費者、與咖啡農的互動正在轉譯精品咖啡給在地行動者,帶動文化消費與生產技術提升。
[4] Simple Kaffa連續在2019年、2020年蟬連BIG 7 TRAVEL網站票選出的全球最佳50間咖啡店冠軍。雖然咖啡師的服務式教育未必每次都成功,[17]卻在推廣中打開市場,促使台灣在地的咖啡潮流從進口熟豆的日系甘苦或重焙義式轉向帶花香果酸的北歐淺焙,自烘店的遍地開花也促使精品咖啡品味百花齊放(韓懷宗 2016)。
國產咖啡競賽的常勝軍方政倫認為「杯測」是農友最需要的技能:「你至少要能分辨你這些豆子是水洗?是蜜處理?還是日曬?或者是新鮮的豆子?過季的豆子?或者他的海拔高中低?那個全部喝得出來。賴昱權就常常在店裡「主動告訴客人該怎麼品嘗咖啡」,他會強調店裡的咖啡有「酸甜感」,然後區分出好的酸味與不好的酸味: 酸有兩種,一種叫sour,像醋酸,一般人喝了會起雞皮疙瘩,帶刺激性,酸味充滿喉嚨,這是不好的酸,我也不愛這種尖銳的酸度。